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大家关注 > 正文
    购物车
    0

    【热点关注】企业医院,“学着给病人理发”

    信息发布者:yanyinuo
    2017-02-27 18:32:58   转载

    尽管面临企业不管、政府不问,医疗资源流失,后继发展乏力的困境,但一些企业医院仍通过培养服务意识,走出了一条做大做强的新路子——

    【热点关注】企业医院,“学着给病人理发”
    中工网记者 李丰

      企业医院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大力发展工矿企业时建设起来的,他们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为职工、家属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医疗卫生保障。

      但近年来,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却是,部分企业医院处于企业不管、政府不问的尴尬境地,医疗资源大量流失,后继发展陷入困境。

      贵州省建筑医院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现隶属于贵州省建工集团,从2005年起这家医院开始探索转型,通过培养服务意识赢得群众认可,走出了一条企业医院做强做大的新路子。

      企业医院面临的困境

      “10多年了,周边的公立医院变化日新月异,我们也盼着自己的医院能发展起来。” 2月19日,贵州省建筑医院退休老职工蔡蒨对《工人日报》记者说。曾经的建筑医院也辉煌过,那时还是一家纯粹的职效型医院,只接收全省建筑系统的职工就诊。而在上世纪90年代至2000年期间,随着国家对医疗市场的逐渐放开,企业医院经历生死大考,贵州建筑医院也未能幸免。

      “原有的优势瞬间成了劣势,人们都跑去别的医院看病了,感觉反差特别大。”蔡蒨回忆说。那时的建筑医院被迫采取职工下岗、人员分流和承包科室等办法缩减规模。为了增加多种收入,医院一度不得不申请开办花果园农贸市场,通过一系列办法稳定职工队伍。

      2003年期间,建筑医院的发展真正面临了困境,周边的贵阳市公立医院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新医疗大楼和住院病房拔地而起,而建筑医院依然“蜗居”在花果园社区狮峰路的原址上,医院一层楼也没有增加。更令医院倍感压力的是,花果园社区也进入房地产开发高峰期,交通十分拥堵,外来就诊患量出现快速下滑,整个医院几乎只能靠社区居民就诊量完成经营,一度数月发不起职工工资。

      困难一直持续到2007年。当年,贵州省建工集团拿出一定资金扶持企业进行设备升级,但无奈的是医院由于负债沉重,拿不出匹配资金,医院只好先集资购买相关设备。

      现实迫使医院认识到,在没有专业、技术和资金优势的背景下,必须加速服务转型,用口碑赢得市场。

      “培养职工服务意识”

      “我认为培养职工服务意识对于当下企业医院的转型发展非常重要。病人的心理是看病一定要去大医院,那么我们只有靠服务来提升就诊量。”采访中,贵州建筑医院院长杨永红告诉记者。

      2010年,贵州建筑医院将几个科室进行调整,收回承包科室,有针对性地加强了以老年病、慢性病、骨伤及康复诊疗力量,瞄准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迅速推出“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就这样,建筑医院的护士开始学着给病人提供理发、修剪指甲、中药泡脚等生活护理服务。“刚来医院工作时,听说护士要学着给病人理发,觉得挺惊奇的,这在别的医院没听说过。”该院中医综合科护士长杨小倩告诉记者。

      更有意思的是,建筑医院还出台了一些很有市场味儿的新规定。比如在建筑医院就诊住院的病人,每人可免费享受一套洗刷用具,护士在病人出院后要针对病情恢复情况做定期电话回访。对于特殊病人,医生护士在必要时要上门服务。每天在医院就诊的前20名社区居民可以免挂号费,前三名就诊的70岁以上社区老人可以免费做体检。对于职工,医院则出台了“一次投诉即待岗”的新规定,对职工进行相应考核。

      改革的风向甚至还影响到职工们工作用语上。“在我们医院,医生和护士对年纪大的病人不可以叫‘病号’,一律喊叔叔、阿姨,否则要接受相关规定的处罚。”杨小倩说,在建筑医院工作的感受就是要经常“出去”,去年她配合医生在社区就上门服务了50余次。

      贵州建工集团的项目工地遍布全省,医院就借助资源优势,在工地推行针对农民工服务的流动就诊。“企业医院如果还是守着旧思维不去找市场,要想翻身概率几乎为零。”杨永红表示。

      2015年,贵州建筑医院从当年一个发不起职工工资的困难医院,成功实现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

      多重身份困扰医院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达40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大量慢病老人是医养结合的“刚需人群”。但现实是,各地普遍缺乏大型连锁养老机构和全国性品牌,这给企业医院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未来,贵州建筑医院将尝试向养老院和社区医疗服务发展,尝试走医养结合的新路子。目前,院方已经和建工集团多家子公司开展PPP项目合作洽谈,力求扩展医疗床位,提升医疗规模。此外,医院也开始尝试“互联网+”思维,拓展网上就诊业务。

      但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目前建筑医院仍然是一个“非营利性、企业主办”的事业单位,这种多重身份给医院发展也带来了一定困扰。“医院未来肯定会改革,但究竟是脱离企业划给地方?还是转为营利性?”杨永红困惑地告诉记者,在这方面,医院没有决定权,这需要国家加快制定关于企业医院改革试点方案。鼓励中小型企业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和地理位置、人员状况等因素,引导医院进行业务转型,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医院进行产权改制等方式改变医院的经营与管理机制。

      采访中, 杨永红还认为,长期以来企业医院投入严重不足,要想促进医院的进一步发展,盘活现有医疗资源,应该在融资模式方面给予一定的特殊政策或政策倾斜。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